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787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若根據稅法或是坊間經濟學的理論(後者只把CEO當成薪給優渥的員工),以上述方式歸類這些薪酬元素明顯是正確的作法,然而一想到CEO(和其他高階經理人)的位置也鑲嵌在階級關係裡,上述處理CEO薪資的方式就不見得說得過去了。
順帶一提,與那國島-那霸之間大約相隔500公里,試想一下,如果要從東京飛到距離約500公里遠的大阪伊丹機場,之後必須再飛回關東地方,接著前往宇都宮,心裡將是做何感想呢? 日本和外國的「銜接點」 與那國島和台灣之間,自1972年的沖繩回歸日本與台日斷交之後,就沒有定期的交通往來手段,搭船或飛機的直航,只能夠透過包機包船。舉例來說,與那國町在1982年與花蓮市締結姊妹市之際,作為町議會議長出席簽署儀式的長濱一男(已故)就曾經參與過「走私」,由親身經歷過那一段「過去的『繁榮的國境小鎮』」的人們共同攜手開啟姊妹市的交流
不過,與那國島-台灣之間的111公里是片汪洋大海,搭船大概要六小時左右。還有一個差異在於,與那國島-台灣之間並沒有定期往來的交通手段,一定要經由那霸或石垣,以及台灣的桃園機場。舉例來說,與那國町在1982年與花蓮市締結姊妹市之際,作為町議會議長出席簽署儀式的長濱一男(已故)就曾經參與過「走私」,由親身經歷過那一段「過去的『繁榮的國境小鎮』」的人們共同攜手開啟姊妹市的交流。但是,因為考慮到與那國島附近的海象險惡,冬季海浪大等因素,形成一大阻礙,最後是改為飛機。要如何確保開通航線所需的船舶,仍未有具體計畫。
在這項事業裡面,也提及嘗試以包船的方式與花蓮直接連結,並由台灣調度符合國際標準的船舶。另一個構想也是希望吸引台灣遊客前來觀光,並且規劃出可以通往鄰近的石垣島或沖繩本島等地的路線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雖然第8條規定在勞資爭議調解期間,勞方不得因為該事件罷工,但台鐵工會「不加班」符合《勞動基準法》的規範,所以不屬違法。行政院長蘇貞昌今日出席「中華電信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開幕典禮」時,基於中華電信是政府協助公司化的成功案例,媒體詢問台鐵是否也會循此路線,未來薪資與福利比照中華電信。根據《蘋果新聞網》的報導,蘇貞昌回應,交通部對台鐵的公司化運作,都已經有對台鐵員工的相關承諾,以及對於社會期待的努力,希望台鐵能夠再贏回社會大眾的信任,運作能更有效、員工也更好。(2022/08/03 11:30|更新:李芯,核稿:羅元祺) 台鐵局在2日發布最新消息,宣布針對月薪低於3萬元的低薪員工,薪資調整方案已經陳報交通部核定,追溯至8月1日開始實施。
王國材日前指出,勞資協商目前最大的爭議在於加薪和職工福利金。」 中華郵政旗下的中華快遞基層工人,日前透過工會團結爭取調薪,成功讓僅有2萬7000元的薪資調漲5000元
同樣推動這些東南亞語言課程的學校,其日語或韓語的課程都遠遠超越東南亞語言的課程數量,筆者也曾經詢問過多所大專院校開課單位之主管,部分主管認為這是學校選課人數機制,但實際上,泰語或泰文課程的選課人數經常數字都在40-60人,甚至還會超過,如果需要多開課程那人數上並不是問題,另外也有主管直言學校就是用教育部的經費開課,沒有經費後這些課程基本上也不會繼續開,這種現象目前已經有不少泰語老師私下提到,原本學校開四個學期(八學分)的課程,接下來要縮減成為兩個學期(四學分),最直接因素就是學校不願意以自己的費用開設東南亞語言課程。不過在此也必須說明,從當年到現在還是有大專院校以專業態度推動東南亞語言教學,其代表就是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,該系的「越南語組」自創立以來就是以相當專業的角度推動「越南語教育」。東南亞語言課程的建構?在新南向政策推動之下,各大專院校都可以申請政府補助開設東南亞語言課程,但多數學校的做法並非用於加深學生東南亞語言能力之深度,而是選擇撒網捕魚方式,廣開東南亞語言課程讓更多學生上課,最實際的案例就是課程多以「兩學分」開設上下學期,最多四個學期總計「八學分」,但也有部分學校選擇上下學期都開兩個班,以泰文而言就是只有「泰文一」與「泰文二」,這樣看似很多的情況下,只要與其他語言相比馬上就能發現問題。而接下來筆者要談的就是同樣有教育部經費補助,卻忽視「專業」的現象。
而在6月底又出現相同的狀況,中文系要求「英語授課能力」,其問題仍在於中文系教師的培訓過程並沒有「英語授課能力」的培養,當然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是想徵求外籍教師,但外籍教師的中文理解能力真的能比本國籍教師好嗎?這又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。今年5月花蓮縣111年度國中、國小及幼稚園教師甄試要求國文老師考英文引發爭議,而這問題與前幾年吵很兇的大學英文畢業門檻現象相同,其關鍵在於台灣並非英語系國家,並沒有英語環境,因此許多報考的老師都相當不解不過在此也必須說明,從當年到現在還是有大專院校以專業態度推動東南亞語言教學,其代表就是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,該系的「越南語組」自創立以來就是以相當專業的角度推動「越南語教育」。而在6月底又出現相同的狀況,中文系要求「英語授課能力」,其問題仍在於中文系教師的培訓過程並沒有「英語授課能力」的培養,當然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是想徵求外籍教師,但外籍教師的中文理解能力真的能比本國籍教師好嗎?這又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。
今年5月花蓮縣111年度國中、國小及幼稚園教師甄試要求國文老師考英文引發爭議,而這問題與前幾年吵很兇的大學英文畢業門檻現象相同,其關鍵在於台灣並非英語系國家,並沒有英語環境,因此許多報考的老師都相當不解。同樣推動這些東南亞語言課程的學校,其日語或韓語的課程都遠遠超越東南亞語言的課程數量,筆者也曾經詢問過多所大專院校開課單位之主管,部分主管認為這是學校選課人數機制,但實際上,泰語或泰文課程的選課人數經常數字都在40-60人,甚至還會超過,如果需要多開課程那人數上並不是問題,另外也有主管直言學校就是用教育部的經費開課,沒有經費後這些課程基本上也不會繼續開,這種現象目前已經有不少泰語老師私下提到,原本學校開四個學期(八學分)的課程,接下來要縮減成為兩個學期(四學分),最直接因素就是學校不願意以自己的費用開設東南亞語言課程。
東南亞語言課程的建構?在新南向政策推動之下,各大專院校都可以申請政府補助開設東南亞語言課程,但多數學校的做法並非用於加深學生東南亞語言能力之深度,而是選擇撒網捕魚方式,廣開東南亞語言課程讓更多學生上課,最實際的案例就是課程多以「兩學分」開設上下學期,最多四個學期總計「八學分」,但也有部分學校選擇上下學期都開兩個班,以泰文而言就是只有「泰文一」與「泰文二」,這樣看似很多的情況下,只要與其他語言相比馬上就能發現問題。而接下來筆者要談的就是同樣有教育部經費補助,卻忽視「專業」的現象
還有現場演出的拍攝版本,剪輯成10–15分鐘的短片放在網路上。」 黃建豪則補充,「當時三十歲了,不知道自己在幹嘛,茫然沒前途,好像不管怎麼努力都沒有結果。那就是《兇宅》的起源。Photo Credit: © 嚎哮排演 《兇宅》系列以不同的靈異事件為鋪陳,與觀眾輕鬆互動台灣30世代的煩惱 不需要邏輯,劇本就是讓哏發揮到最極限 不管是《兇宅》第一集的同志鬼魂與崔蕭、林馬豪的三角戀,還是第二集的冥婚,甚至第三集加入吸血鬼,嚎哮排演的劇本往往很簡單,都只是簡略大綱的延伸而已。「崔蕭跟林馬豪在故事裡面有得到什麼成長嗎?好像也沒有,過了三集他們還是一樣軟爛……這就像現代社會有一群人覺得未來沒有希望,寧願一直軟爛下去,這種生活態度值得我們省思:活得開心是否比較重要?」 他們提出的議題很符合近幾年大眾心理學的探討:當努力已經不能達到上個世代設定的主流「成功」定義,人該如何「活」?關鍵評論網亦曾有個專題在討論「厭世代」──低薪、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。他們也認為這是一種讓自己上場放鬆的方式。
演員身兼工作人員與表演者兩種身分、角色跳入或跳出,一點都不突兀。嚎哮排演從2016年起耕耘至今的《兇宅》系列,是近幾年企圖心強烈之作。
而寄居於他家的,則是以好萊塢演員為目標的林馬豪,自認演技優秀,但always是個小臨演。觀眾看我們的戲,很多時候鬆到忘記自己的社會身分。
《六人行》的編劇阿斯特羅夫(Jeff Astrof)就曾說過改劇本改到日日見天明,在台灣,賴聲川的《我們一家都是人》「早上看新聞,中午編劇,晚上演出」也引起李立群的不滿,憤而退出表演工作坊。2019年,在詩劇場的演出加入三台攝影與一位導播,現場演、現場錄。
取而代之的,是舞台劇與線上形式的延續。黃建豪與蕭東意靠著日常排演時想出的笑點,一個串聯一個,最後再思考邏輯把全部的哏串起來。當演員出戲、笑場,或跳出角色時,觀眾也能自然跟隨切換。這是他們的「鬆」,並且,「我們就是一直在把很鬆、很自在的狀態渲染出去。
這亦是他們十多年來逐漸摸索出的表演美學。他們也很常因為哏實在太好笑了,大幅修改劇本,以求讓笑點得到最大發揮。
這能產生一種效果,讓觀眾有「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」的娛樂。同時有一季六集的網路影集。
黃建豪說,這就像回到莎士比亞(Shakespeare)那個時代,台上的演員與台下的觀眾往往是酒館裡一同喝酒的朋友,彼此又熟稔、又知道朋友在飾演角色。而那個「鬆」,就是黃建豪與蕭東意所追求的。
為了讓劇團的創作能量更能被看見,《兇宅2》做完後,他們認為時機成熟,萌生了做網路影集的念頭。它代表的不僅是台灣人的美語入門,根據統計,光是在美國,《六人行》的結局就有超過五千萬人看過,這表示情境喜劇幾乎可說是最受歡迎的戲劇形式,高度的生活化與互動性,能即時擾動觀眾的心情,帶來情緒上的迅速轉換。嚎哮排演有個上台前的儀式,劇場觀眾入座前,就會發現演員們已經在台上,除了引導觀眾之外,也會與觀眾聊聊天,建立連結,觀眾因此能知道「演員」在「演戲」。」 Photo Credit: © 嚎哮排演 窮鬼住在兇宅裡,到底何者比較可怕?嚎哮的演出充滿層層堆疊又驚喜的笑點 從實體走向網路,再從網路走回實體 《兇宅》目前分成三個系列發展:劇場有三集,也就是2016年的《兇宅》首部曲、2016年尾的《兇宅2》、還有今年(2022)上演的第三集《兇宅III:終菊之戰》。
身為演員,將自己「鎖」進角色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,而沒有上台前後、沒有太過正式的轉化過程,他們也就不會讓自己產生過度的壓力,反而會回到舒適的狀態。黃建豪與蕭東意提到,兩人之所以選擇創作情境喜劇,是因為「能介於劇場與影像兩者之間、且距離不至於太遠」,更明確的說,他們在尋求的是可以在固定空間呈現、能輕鬆轉化成影像、甚至還能做網路上演出,專屬於台灣、且是他們這個世代的《六人行》。
文:陳怡慈 每個想做情境喜劇的人,心中都有屬於自己面貌的《六人行》。儘管後續還有如《戀愛講義之安室愛美惠》、《住左邊住右邊》等,但電視圈的製作減少。
」屬於這個世代且早發的中年危機,爆發在他們的劇裡,讓不得志的自我消遣成為笑果,「你覺得自己過得很不好,可是還有一群人比你過得更不好,而且他們居然還能生活得很開心耶……我們是給大家反向的鼓勵啦。這個做法的網路迴響頗豐,影片點閱率超越30萬,效應遠比想像中來得大,似乎也自然地讓劇中角色在下戲後,還能有一個空間繼續「活」下去。
发表评论